目前,取景黔南的电视剧《大秦赋》正在热播,黔南的风景又一次成为热点。从天文之域到影视热地,从绿博之城到生态之州,黔南的这五年,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黔南州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1.2%和30.4%,分别增长了2.54倍和2.52倍,2019年上半年两项指标增速分别达35.8%和24.3%。全州国内过夜游客从2017年的660.61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904.24万人次,年均增长17%,入境过夜游客从2017年的1.07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2.47万人次,年均增长52.21%。旅游综合指数在全省从2017年的第五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四位。
这一串数据,彰显了黔南州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心和力量。
因地而行 资源禀赋促进旅游一路高歌
黔南,是大西南通向大华南、大岭南的咽喉要津,既是贵州的南大门,又是贵州南下出海的最近通道。
交通便利,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享誉中外的世界最大、灵敏度最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之称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种种区位优势,使得黔南的旅游发展一路高歌。天文之域、生态之州、名茶之都、红色圣地、绿博之城的美誉,也让黔南一次次为人们所称道。
基础已有,如何让这片山水散发最好的美丽?黔南有着自己特有的做法。
十三五以来,黔南州坚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宣传营销为引领,以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为保障,旅游业发展呈现持续井喷增长的良好态势。
2018年,黔南州召开旅游“九大工程”推进会,对全州旅游业发展进行安排和部署,高度重视,使得文体旅事业成为“一把手工程”,全州涉旅部门凝心聚力,全力推动文旅体产业快速发展,区域综合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文旅体融合发展、厕所革命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与此同时,发布了《黔南州推进旅游提质升级着力打造综合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简称旅游“九大工程”)、《黔南州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等文件,顶层设计的铺开,让文旅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顺。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我州旅游“九大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三年来,全州深入贯彻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打造区域旅游综合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旅游提质升级,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宣传营销机制、景区提升、旅游线路谋划、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旅游综合功能、服务质量、旅游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等取得不俗的成绩,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居全省第一,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发展,民间文艺活动蓬勃发展,旅游企业干劲十足。
顺势而为 完善设施推进旅游提质增效
今年国庆假期,龙里水乡推出的大型史诗演艺秀《龙乡水里·贵秀》,以“镜”“花”“水”“月”为理念,形成入境——花戏——水乡——月苑四重空间体验,8天国庆假期,龙里水乡旅游生态城累计接待游客量达9万人次,《龙乡水里·贵秀》表演好评率高达97%。
龙里水乡旅游生态城作为龙里县新兴的旅游业态的代表,在国庆节假日中再次引爆当地的旅游业。“十三五”以来,龙里县竭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景区品位,有效推动旅游基础设施、产业、服务等相关要素综合配套不断完善。
“神泉谷景区的‘粉黛乱子草花田’成为全省十大网红旅游打卡点之一,长顺也‘因景而名’,让长顺攒足了人气、聚足了目光。我们要把长顺旅游的人气聚集起来,做到叫好又叫座!”12月7日,在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长顺县委书记高晓昀表示,长顺县围绕建成“全省乡村休闲旅游基地”定位和贵州西线旅游的重要节点,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稳步推进旅游“九大工程”,不断强弱项、补短板,注重由政府主推向市场运作转变,先做集散地、再做目的地,致力培育“旅游产业、旅游经济”。
近年来,黔南州大为改善配套设施。截至目前,全州住宿设施床位近20万个,四星级以上酒店从2017年15家增加到目前的46家(五星级酒店10家、四星级酒店36家),排全省前列;高端精品民宿从零增加到目前的17家。旅行社(独立社)从2017年底的17家增加到目前的30家。
设施的完善,旅游产业得以提质增效,都匀市、荔波县成功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市”。全州A级以上旅游景区从2017年底的41个增加到目前的53个(含正在公示),其中,4A级以上景区11个(含正在公示)。
在全州涉旅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文旅产业深入推进,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全域旅游态势良好,旅游品牌更加响亮,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智慧旅游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带动逐渐凸显,旅游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正在打造成为黔南州的先导产业。
乘势而上 顶层谋划打造旅游更高品牌
今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贵州省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黔南州长顺、独山、三都、荔波、平塘、罗甸6县在列,至此,黔南州10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2014年至2019年,全州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1.5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4.12%下降到0.68%,全州10个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含2个深度贫困县)、137个贫困乡镇(含2个极贫乡镇)、83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出列。2019年7月,黔南还正式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命名。
这一喜人成绩,有着黔南旅游产业的助力。
近年来,我州把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强化旅游扶贫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因地制宜选好景区建设+乡村旅游扶贫、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扶贫、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扶贫、山地农业+旅游扶贫、互联网+乡村旅游扶贫等多种模式,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先后出台了《黔南州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黔南州旅游助推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调动各方面力量,将乡村作为景区来打造,全方位促进乡村发展。
惠水县好花红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模式,荔波县、三都县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单,荔波县、贵定县获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截止目前,全州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100个,农家乐近800个,一批独居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应运而生,农村环境越来越优美、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靠着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西山大桥、中国天眼、平塘特大桥等黔南风景为人所知。三都县的盖赖村,也因此成为了游客“打卡地”。山清水秀的村子,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当地的蜡染、刺绣、农特产品等也走出深山,成为村民们增收重要“法宝”。
旅游热火朝天,是黔南旅游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所在。《大秦赋》《庆余年》《陈情令》等在黔南取景的热播剧,把黔南一次次推向人们视野。事实证明, 影视文化发展“风生水起”,让黔南更有魅力。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
这五年,黔南全力保障大国重器中国天眼运行,为国家天文事业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作出了黔南贡献。高质量建成绿博园,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绿色黔南品牌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民族团结和睦指数和进步指数均达100%……
奋进“十四五”,下一个五年,黔南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决策部署,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克难奋进,久久为功,深入推进全州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谱写黔南旅游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