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媒体对格力电器的采访引发热议,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甚至恶意人身诋毁、侮辱。笔者认为,企业员工对公司领导大加恭维、乃至歌功颂德,在当今职场上并不少见,若仅限于企业文化层面的探讨甚至质疑,都是正常的,但上升到人身诋毁、侮辱,则越过了红线。
虽然格力电器近年来经营业绩增长乏力,但仍保持着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强劲的经营现金流,在 A 股市场数千家上市公司中,格力电器仍然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上市公司。
最近九年累计现金分红回报率位居市场前列
2012 年 8 月,笔者曾为证券市场红周刊撰文《大盘十年零回报 投资者不如择优质股坐等分红》,统计数据显示:" 如果投资者于 2001 年底以收盘价 9.96 元买入 1 股格力电器并持有的话,在此后十年间累计可获得的现金分红为 10.55 元、累计现金分红收益率 105.96%",而在此期间上证指数涨幅为 0。
从 2012 年至今,时间过去了十多年,上证指数目前还在 3000 点一线反复挣扎。那么,格力电器在这些年里的现金分红回报率如何呢?
2014 年 10 月 31 日,格力电器收盘价为 28.4 元。之所以选择这个时点,不是因为这个时点格力电器股价低,而是因为 2009 年 7 月 -2014 年 10 月 A 股市场处于一个历时五年多的熊市之中,在此期间的大多数时间里格力电器的股价都低于 28.4 元,部分时段的股价甚至显著低于这个价位(2011 年最低价 15.9 元、2012 年最低价 17.07 元、2013 年最低价 22.9 元)。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以显著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并持有股票,而一轮长期熊市往往可以给投资者充分的时机折价买入优质股票。
格力电器 2014 年报每 10 股转增 10 股,如果投资者于 2014 年 10 月以收盘价 28.4 元买入并持有格力电器,那么转增后的每股购入成本为 14.2 元。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 10 月至今的九年间,格力电器每股累计现金分红(按转股后的股本计算)金额为 17.1 元,九年累计现金分红收益率为 120.42%。
统计数据显示,在 2014 年 10 月底之前上市的 A 股上市公司共 2420 家(不包括已退市的上市公司),以 2014 年 10 月收盘价及此后九年间累计现金分红计算,在此期间累计现金分红收益率大于 100% 的上市公司有四家,格力电器位列第三(详见表二)
上周五(12 月 1 日)上证指数收盘于 3031.64 点,较 2014 年 10 月 31 日上证指数 2420.18 点收盘指数上涨 25.3%;上周五格力电器收盘价 32.5 元,较 2014 年 10 月 31 日收盘价上涨 128.9%(不含现金分红收益),加上九年间累计现金分红收益率 120.42%,投资者收益率远高于同期大盘指数涨幅。如果投资者在 2010 年 -2014 年 10 月的熊市期间持续买入并持有格力电器股票,无论投资者此后是否曾经在格力电器上涨至 50 多元、60 多元逢高减持,都已经是市场上的大赢家,其差别不过是,账户市值是初始投资成本的 3.5 倍、5 倍或者 6 倍而已,投资收益率远高于同期市场水平。而那些在 60 多元高价追涨买入格力电器的投资者,目前仍处于套牢中。这也说明一个道理,熊市往往才是价值投资者买入好股票的合适时机,因为熊市的折价给了价值投资者充分的安全边际;在牛市中追涨,即使买入的是优质公司的股票,也可能缺乏安全边际。
账面货币资金充裕,财务费用多年为负
财报数据显示,尽管格力电器长期以来保持较高的现金分红水平、最近 9 年累计现金分红 992.4 亿元,且近年来格力电器还累计斥资 270 亿元回购公司股票,但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依然充裕,利息收入可观,财务费用自 2018 年以来连续 5 年为负数。这有别于一些上市公司靠举债大比例分红的行为,典型的如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恒大,前些年也以大手笔分红著称,但却债台高筑,陷入债务违约危机。
2023 年中报格力电器账面货币资金余额为 1917 亿元,在 A 股市场五千多家上市公司中,账面坐拥近 2000 亿元现金的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不到十家。
将企业账面货币资金余额加上其账面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及对外发放贷款等货币性资产(不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应收款项)、减去期末有息负债余额,并将这一数值定义为净现金余额;2023 年 6 月末格力电器净现金余额为 1310 亿元,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位列第六,前十家公司大多为央国企、白酒双雄贵州茅台、五粮液以及近年来通过股权融资 600 多亿元的宁德时代(详见表三),而格力电器最近十年没有股权融资。
持续分红能力基于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强劲的经营现金流
分析显示,格力电器在保持较高水平现金分红的同时,账面依然持有巨额货币资金,是基于其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强劲的经营现金流。
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 2014 年底之前上市的 A 股上市公司共 2431 家(不含已退市公司),以期初净资产收益率(年度归母净利润除以期初归母净资产)作为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2013 年 -2022 年的十年间,连续十年净资产收益率都大于等于 15% 的 A 股上市公司只有 34 家,每年净资产收益率都大于 15%、十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大于 30% 的上市公司只有 8 家,格力电器以 31.48% 位列第七位(详见表四)
长期以来,格力电器不仅保持了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而且盈利的含金量高,最近十年(2013 年 -2022 年)格力电器归母净利润累计 1960 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累计 2121.42 亿元,经营现金净流量累计额是归母净利润累计额的 108%,强劲的经营现金流反映了其良好的盈利质量。
反观 A 股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却只有账面利润、没有现金,典型的如曾经的创业板一哥乐视网,业绩大幅增长、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大股东在二级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减持套现,最终却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陷入危机并退市。
就盈利能力指标而言,长期来看,A 股市场上市公司历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大约为 10% 左右,沪深两市 2014 年底之前上市的 2431 家上市公司中,2013 年 -2022 年连续十年净资产收益率大于等于 15% 的 A 股上市公司只有 34 家,可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殊为不易。2013 年 2 月 , 我曾为红周刊撰文《常识是一面照妖镜:从期初净资产收益率看创业板 " 三高 " 现象》,该文统计了 2009 年上市的 35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期初净资产收益率: "2009 年创业板 IPO 上市企业 35 家公司 2007 年、2008 年期初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分别高达 90.9% 和 55.0%,多家公司上市前的期初净资产收益率高达 100% 以上。" 文章由此质疑:" 从创业板企业 IPO 前异常高的期初净资产收益率来看,这些企业上市前业绩过度包装可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上市前异常高的期初净资产收益率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指标。" 上市 9 年之后,2009 年上市的 35 家上市公司 2018 年净利润之和为 -29.2 亿元!
上证指数自 2007 年首次突破 3000 点迄今已经 16 年,上证指数依然在 3000 点关口反复挣扎,二级市场上投资者亏损累累;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出了问题,一些上市公司 IPO 过度包装、高价圈钱,上市后热衷于包装各类题材、概念,推升股价,配合大小非高价减持,巨额减持套现后给市场留下一地鸡毛。
近年来格力电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乏力,随着电商业务的兴起,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受到冲击,家电巨头苏宁、国美陷入困境,格力电器面临艰难的销售渠道转型和变革的压力;多元化业务方面虽在积极尝试、但尚无起色,银隆新能源业务收购也引发很大争议。格力钛何时能够扭亏为盈、格力电器第二增长曲线何时能够实现突破,这些问题依然令格力电器二级市场投资者心存疑虑。尽管如此,当前格力电器主营业务仍保持着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强劲的经营现金流。笔者认为,在 A 股市场数千家上市公司中,相较于那些热衷于在 A 股市场圈钱、套现的上市公司,格力电器仍然是这个市场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上市公司。